谈谈Parser一直很了解人们对于parser的误解,可是一直都提不起兴趣来阐述对它的观点。然而我觉得是有必要解释一下这个问题的时候了。我感觉得到大部分人对于parser的误解之深,再不澄清一下,恐怕这些谬误就要写进歪曲的历史教科书,到时候就没有人知道真相了。 什么是Parser首先来科普一下。所谓parser,一般是指把某种格式的文本(字符串)转换成某种数据结构的过程。最常见的parser,是把程序文本转换成编译器内部的一种叫做“抽象语法树”(AST)的数据结构。也有简单一些的parser,用于处理CSV,JSON,XML之类的格式。 举个例子,一个处理算数表达式的parser,可以把“1+2”这样的,含有 之所以需要做这种从字符串到数据结构的转换,是因为编译器是无法直接操作“1+2”这样的字符串的。实际上,代码的本质根本就不是字符串,它本来就是一个具有复杂拓扑的数据结构,就像电路一样。“1+2”这个字符串只是对这种数据结构的一种“编码”,就像ZIP或者JPEG只是对它们压缩的数据的编码一样。 这种编码可以方便你把代码存到磁盘上,方便你用文本编辑器来修改它们,然而你必须知道,文本并不是代码本身。所以从磁盘读取了文本之后,你必须先“解码”,才能方便地操作代码的数据结构。比如,如果上面的Java代码生成的AST节点叫 对于程序语言,这种解码的动作就叫做parsing,用于解码的那段代码就叫做parser。 Parser在编译器中的地位那么貌似这样说来,parser是编译器里面很关键的一个部分了?显然,parser是必不可少的,然而它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重要。Parser的重要性和技术难度,被很多人严重的夸大了。一些人提到“编译器”,就跟你提LEX,YACC,ANTLR等用于构造parser的工具,仿佛编译器跟parser是等价的似的。还有些人,只要听说别人写了个parser,就觉得这人编程水平很高,开始膜拜了。这些其实都显示出人的肤浅。 我喜欢把parser称为“万里长征的第0步”,因为等你parse完毕得到了AST,真正精华的编译技术才算开始。一个先进的编译器包含许多的步骤:语义分析,类型检查/推导,代码优化,机器代码生成,…… 这每个步骤都是在对某种中间数据结构(比如AST)进行分析或者转化,它们完全不需要知道代码的字符串形式。也就是说,一旦代码通过了parser,在后面的编译过程里,你就可以完全忘记parser的存在。所以parser对于编译器的地位,其实就像ZIP之于JVM,就像JPEG之于PhotoShop。Parser虽然必不可少,然而它比起编译器里面最重要的过程,是处于一种辅助性,工具性,次要的地位。 鉴于这个原因,好一点的大学里的程序语言(PL)课程,都完全没有关于parser的内容。学生们往往直接用Scheme这样代码数据同形的语言,或者直接使用AST数据结构来构造程序。在Kent Dybvig这样编译器大师的课程上,学生直接跳过parser的构造,开始学习最精华的语义转换和优化技术。实际上,Kent Dybvig根本不认为parser算是编译器的一部分。因为AST数据结构其实才是程序本身,而程序的文本只是这种数据结构的一种编码形式。 Parser技术发展的误区既然parser在编译器中处于次要的地位,可是为什么还有人花那么大功夫研究各种炫酷的parser技术呢。LL,LR,GLR,LEX, YACC,Bison,parser combinator,ANTLR,PEG,…… 制造parser的工具似乎层出不穷,每出现一个新的工具都号称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语法。 很多人盲目地设计复杂的语法,然后用越来越复杂的parser技术去parse它们,这就是parser技术仍然在发展的原因。其实,向往复杂的语法,是程序语言领域流传非常广,危害非常大的错误倾向。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,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历史性糟粕,它们固化了人类对于语言设计的理念。很多人设计语言似乎不是为了拿来好用的,而是为了让用它的人迷惑或者害怕。 有些人假定了数学是美好的语言,所以他们盲目的希望程序语言看起来更加像数学。于是他们模仿数学,制造了各种奇怪的操作符,制定它们的优先级,这样你就可以写出 更有甚者,对数学的愚蠢做法执迷不悟的人,设计了像Haskell和Coq那样的语言。在Haskell里面,你可以在代码里定义新的操作符,指定它的“结合律”(associativity)和“优先级”(precedence)。这样的语法设计,要求parser必须能够在parse过程中途读入并且加入新的parse规则。Coq试图更加“强大”一些,它让你可以定义“mixfix操作符”,也就是说你的操作符可以连接超过两个表达式。这样你就可以定义像 制造这样复杂难懂的语法,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好处。不但给程序员的学习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,让代码难以理解,而且也给parser的作者带来了严重的挑战。可是有些人就是喜欢制造问题,就像一句玩笑话说的:有困难要上,没有困难,制造困难也要上! 如果你的语言语法很简单(像Scheme那样),你是不需要任何高深的parser理论的。说白了,你只需要知道如何parse匹配的括号。最多一个小时,几百行Java代码,我就能写出一个Scheme的parser。 可是很多人总是嫌问题不够有难度,于是他们不停地制造更加复杂的语法,甚至会故意让自己的语言看起来跟其它的不一样,以示“创新”。当然了,这样的语言就得用更加复杂的parser技术,这正好让那些喜欢折腾复杂parser技术的人洋洋得意。 编译原理课程的误导程序员们对于parser的误解,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学编译原理课程照本宣科的教育。很多老师自己都不理解编译器的精髓,所以就只有按部就班的讲一些“死知识”,灌输“业界做法”。一般大学里上编译原理课,都是捧着一本大部头的“龙书”或者“虎书”,花掉一个学期1/3甚至2/3的时间来学写parser。由于parser占据了大量时间,以至于很多真正精华的内容都被一笔带过:语义分析,代码优化,类型推导,静态检查,机器代码生成,…… 以至于很多人上完了编译原理课程,记忆中只留下写parser的痛苦回忆。 “龙书”之类的教材在很多人心目中地位是如此之高,被誉为“经典”,然而其实除了开头很大篇幅来讲parser理论,这本书其它部分的水准其实相当低。大部分学生的反应其实是“看不懂”,然而由于一直以来没有更好的选择,它经典的地位真是难以动摇。“龙书”后来的新版我浏览过一下,新加入了类型检查/推导的部分,可是我看得出来,其实作者们自己对于类型理论都是一知半解,所以也就没法写清楚,让人可以看懂了。 龙书作者的水平,跟Dan Friedman,Kent Dybvig这样真正的大师比起来,其实差的老远。如果你想真的深入理解编译理论,最好是从PL课程的读物,比如EOPL开始。我可以说PL这个领域,真的是高于编译器领域的。请不要指望编译器的作者能够轻易设计出好的语言,因为他们可能根本不理解很多语言设计的东西,他们只是会按部就班地实现某些别人设计的语言。可是反过来,理解了PL的理论,编译器的东西只不过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(机器语言)而已。工程的细枝末节很麻烦,可是当你掌握了精髓的原理,那些都容易摸索出来。 我写parser的心得和秘诀虽然我已经告诉你,给过度复杂的语言写parser其实是很苦逼,没有意思的工作,然而有些历史性的错误已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,所以很多时候虽然心知肚明,你也不得不妥协一下。由于像C++,Java,JavaScript,Python之类语言的流行,有时候你是被迫要给它们写parser。在这一节,我告诉你一些秘诀,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加容易的写出这些语言的parser。 很多人都觉得写parser很难,一方面是由于语言设计的错误思想导致了复杂的语法,另外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于parser构造过程的思维误区。很多人不理解parser的本质和真正的用途,所以他们总是试图让parser干一些它们本来不应该干的事情,或者对parser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标准。当然,他们就会觉得parser非常难写,非常容易出错。
总结所以你看到了,parser并不是编译器,它甚至不属于编译里很重要的东西。程序语言和编译器里面有比parser重要很多,有趣很多的东西。Parser的研究,其实是在解决一些根本不存在,或者人为制造的问题。复杂的语法导致了复杂的parser技术,它们仍然在给计算机世界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。对parser写法的很多误解,过度工程和过早优化,造成了很多人错误的高估写parser的难度。 能写parser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,其实它是非常苦逼,真正的程序语言和编译器专家根本不屑于做的事情。所以如果你会写parser,请不要以为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,如果你看到有人写了某种语言的parser,也不要表现出让人哭笑不得的膜拜之情。 |